本期標題
新聞報導:
- 新法規、新手段強化警察監控
- 新疆鎮壓:作家被囚禁、外資受質疑、對國際呼籲的回應
- 最新審查內容:線上宗教內容、外國電視節目、打擊VPN
- 香港:驅逐《金融時報》編輯,破壞新聞自由
- 中國之外:在非洲的影響力、在美國校園裡、央視記者擾亂會場、維吾爾人在馬來西亞獲釋、主機板中的間諜晶片
本期分析:美中關係緊張之際,北京宣傳機器開足馬力
中國政府最近的媒體的干預可能事與願違
作者:薩拉·庫克 (Sarah Cook)
今年以來,隨著華盛頓與北京在貿易和拘留新疆維吾爾人 等問題上摩擦不斷加劇,中國政府的宣傳和言論審查機構也在努力跟上節奏。
尤其在過去的一個月,三個在中共媒體政策中已存在的趨勢變得更加引人注目:毛澤東時代的主題死灰復燃、與經濟相關的負面內容受打壓,以及直接向美國受眾傳達中國官方論調。
然而,儘管這些措施實現了某些目標,尤其在中國,但是它們同時也對中共在很多重要方面造成了不利影響。
毛主義復活
在中國領導人正在全力應付與美國的貿易戰帶來的經濟衝擊的同時,官方媒體也轉向重新強調「自力更生」。9月30日,官媒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專題報導了習近平主席在東三省的視察。電視報導和習近平自己的講話都強調中國在經濟上需要更加自力更生。這讓人想起在40年代革命時期、1958至1962年的大躍進饑荒時期和後來1966年至1976年文革時期最為耳熟能詳的論調。事實上,習近平探望農民的照片也與毛澤東當年那些著名的照片遙相呼應。
10月16日,黃金時段的央視《焦點訪談》節目聚焦在新疆發生的典型的毛澤東式的「再教育」運動。這個節目試圖將針對穆斯林少數族裔的拘留營描繪成有關愛、有人道甚至有空調的「職業培訓中心」。心懷感念的「學生」們在明顯事先編排的採訪中說,他們獲得了提高他們普通話水準的機會、學會了像縫紉這樣的新技能,以及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避免「宗教極端主義」,最後還說「黨和政府挽救了我。」
經濟新聞只能報喜不能報憂
有關當局一直積極干預有關中國經濟形勢的新聞報導,打壓所有負面消息。例如,9月11日,著名門戶網站網易被迫暫停其財經新聞頻道的更新。這家公司宣佈已經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並打算對網站內容進行全面「整改」。與此類似的,9月26日,網信辦責令鳳凰新媒體的科技、新聞和財經頻道停播一個月,據稱是因為其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違反了政府允許的新聞分享規定。
9月28日,《紐約時報》報導說,它得到了幾份中國政府給記者和新聞網站下達指示的副本,要求對經濟問題的新聞和評論進行「管理」。這一要求涵蓋了任何涉及潛在的經濟放緩、與美國的貿易緊張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普通民眾的負面影響的新聞報導。
對經濟新聞審查的突然加劇以前也曾經發生過。自由之家對被洩露的政府言論審查指示的一個分析發現,在中國股市遭遇暴跌的2015年,經濟問題是排名第二的被審查目標。但是,9月9日,香港「端傳媒」(Initium)的一篇文章連續採訪了若干中國記者,這些記者們指出最近對經濟類新聞報導打壓很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趨勢。很多從事財經、經濟和商業報導的受訪者說,他們的調查已經日益受到越發嚴格的「控制」和「審查」。有些人還提到官方每日下發的審查通知需要手工抄寫以免洩露,每月還要接受網信辦的思想培訓。一名來自於一家廣播電臺的財經新聞記者解釋說,「『唱衰中國』是最不可接受的一以貫之的紅線。」
推進在美國的宣傳
9月底,印刷版《得梅因紀事報》包含了由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付費出版的四個版面《中國觀察增刊》。儘管類似的增刊在像《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主要報紙上已經行之有年,但是《中國觀察》出現在愛荷華州還是首例。另外,宣傳的內容比以往《中國觀察》的特寫文章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政治性。
例如,與以往兜售「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或是中國某省良好的投資環境不同,增刊頭版有兩篇文章,一篇描述了貿易戰如何傷害了美國大豆農場主,另一篇則宣傳一本新書,內容是有關習近平年輕時在愛荷華州度過的時光。在這份增刊之外,中國駐美大使還在上個月高調接受了兩次媒體採訪,似乎分別意在針對左傾和右傾受眾——10月3日接受了「國家公共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的採訪,而10月12日則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的採訪。
儘管《得梅因紀事報》增刊非同尋常,但這並非中國官媒首次針對大豆農場主來影響美國選民。7月,央視旗下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播出了一個兩分鐘動畫視頻,內容是有關貿易緊張關係對大豆產業造成的影響,並在結尾提出問題:「一旦錢包縮水,選民們還會(在2018年的中期選舉中)支持川普和共和黨嗎?」
「回應政治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在《中國日報》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向美國司法部提交報告中獲取的財務資料,顯示了北京在美國宣傳攻勢的規模。自2017年1月以來,據報導這家報紙的發行公司已經花費了超過1570萬美元來影響美國政策和公眾輿論,而所有花費中有大約60%為來自中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登記人。2017年,《中國日報》在花費方面名列外國資金的第九名,而在非政府機構中則名列第一。
影響與反制
中共的審查和宣傳手段在中國境內已經壓制了資訊流動,並在廣泛的議題上造成了自我審查。但是這些手段也由於破壞了官方言論的公信力而自受其害。央視對新疆所謂的職業培訓中心的吹噓強化了這家電視臺作為政府喉舌的形象,而加強對經濟新聞的審查則有可能加劇人們對中國實際經濟狀況的擔憂。
在中國境外,北京的媒體活動或許更加容易事與願違。有不少觀察人士質疑在愛荷華州出版的《中國觀察》增刊能否收到預想的效果。愛荷華大豆協會(Iowa Soybean Association)主席柯克·里茲(Kirk Leeds)對記者說,「我懷疑農場主或很多愛荷華人會被動搖。」同時,中國環球電視網的動畫影片在YouTube上只有21000次觀看。這在美國的媒體海洋中簡直微不足道。
這些宣傳攻勢非但沒有說服美國受眾,反而招致了美國高層官員的嚴厲批評,其中包括川普總統和彭斯副總統。前愛荷華州州長、美國駐華大使特裡·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長期與習近平保持友好關係,他似乎也對《得梅因紀事報》刊登的《中國日報》內容感到震驚。在同一份報紙9月30日的一篇專文中,他批評中國「在我們自己的自由媒體上發佈政治宣傳廣告」,同時還指出「中國最主要的報紙之一回避了他發表這篇文章的要求」。
中國政府的媒體管控長久以來一直對美中關係有負面影響,但是隨著宣傳和審查的持續升級,雙邊關係有可能變得更加不穩定。
薩拉∙庫克(Sarah Cook)是自由之家東亞資深研究分析員,《中國媒體快報》負責人。本文已於2018年10月27日發表於《風傳媒》。
新法規、新手段強化警察監控
由公安部頒佈並定於11月1日生效的若干新法規允許有關當局進入所有網路服務公司的機房檢查和複製被認為涉及網路安全的所有資料。儘管他們需要提前下發通知,這些規定還授權當局遠端檢測這些公司的網路安全性漏洞。
新法規涉及範圍很廣,適用於從手機服務提供者到網咖等各種實體。法規在文字表述上含混不清,在如何界定「涉及網路安全」方面賦予有關當局相當大的自主權。國際特赦組織的倪偉平(William Nee)告訴《南華早報》,儘管這些法規或許能保證「用戶不會因為公司的疏忽而成為駭客攻擊的受害者」,但它們同時也「旨在更加有效地實現中國的審查指示和監控要求」。
這些新法規為現行的警察行動提供了法律依據,能使得安全機關對民眾個人資料的已然很強大的分類和共用能力更上層樓。8月份,一名自稱是公安人員的網名匿名發表了一則貼文,列出了用來對民眾進行評估的眾多分類,這些分類是基於對民眾出現犯罪行為或政治、宗教異見傾向的分析。中國數字時代全文翻譯了這篇貼文。作者在貼文中批評這種做法是一種「迫害手段」,貼文中包含的截圖說明了這種民眾分類系統的細節和廣泛運用。同樣是在8月份,一篇由一名IT業內人士發表的匿名爆料貼文羅列了中國當局通過手機追蹤資訊的廣泛領域,以及關鍵字觸發如何説明將法輪功練習者這樣的個人識別為「敏感」。
這些新法規在爭議不斷的《網路安全法》於2017年6月生效後的一年多頒布。這部法律要求外國公司將他們的商業和使用者資料存貯在中國境內的伺服器上,從而增加了外國公司被迫向警方轉交使用者資料的風險。很多跨國公司已經採取措施來遵守《網路安全法》:例如,蘋果公司在今年1月宣佈它在中國的iCloud服務將由位於貴州省的一家國有公司運營。最近,為了遵守實名註冊的規定和提高當局追蹤用戶身份的能力,該公司還修改了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新iPhone手機的硬體規格。
與此同時,美中貿易爭端之際加劇的國際壓力和全球各國對中國政府鎮壓新疆穆斯林少數族裔的關注,都在迫使中國當局開發新的監控技術。例如,由於美國向中國出口鐳射成像設備的禁令遏止了中國「天網」監控系統的擴張,中國國家安全官員鼓勵開發國內的替代產品,這種替代品可能在收集人臉識別所需資料方面表現更加優越。在「改變中國」(China Change)網站上,馬修·羅伯森(Matthew Robertson)在10月11日的一篇貼文中說,與中國科學院和像科大訊飛這樣的公司合作的國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正在有效地幫助開發將被安全機構利用的新科技。
新疆鎮壓:作家被囚禁、外資受質疑、對國際呼聲的回應
- 著名維吾爾作家、記者和教授受到囚禁:最近很多新聞報導都講述了維吾爾知識份子在日益強化的對新疆穆斯林少數民族的鎮壓運動中遭到掃蕩的故事。這場運動包括了一個「再教育營」網路,據報導有上百萬維吾爾人在這些地方遭到非法拘押。上個月,據報導有至少五名新疆大學的維吾爾教授被關押在這些「再教育營」裡。10月2日,「中國中亞藝術生活」網站發表文章介紹了77歲的阿布都克裡木·拉合曼(Abdukerim Rahman)的生平,文章強調了他在維吾爾文化和文學方面的豐富知識,但同時表示對他遭到拘留感到震驚,因為他是一名有40年黨齡的中共黨員。自由亞洲電臺在10月10日報導,三名自去年年初就在公眾視野中消失的維吾爾人——兩名教育官員和一名作家——目前已知因分裂國家的罪名正在服無期徒刑或死緩,這顯然是因他們推廣維吾爾文化而遭到的懲罰。10月8日,香港新聞網站端傳媒(Initium)發表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名就讀於新疆大學的漢族學生的親身經歷。文章談到了日益增強的安保力量、失蹤的教師,以及漢族研究生面臨的加入監控機關的壓力。與此同時,「無國界記者」組織在9月27日譴責中國當局抓捕四名《新疆日報》的維吾爾人記者。為了說明被拘押的維吾爾人面臨的潛在危險,自由亞洲電臺維語部在10月10日指出,去年被強制從埃及遣返中國的維吾爾大學生依哈姆·卡日(Iham Qari)已經死於該地區的一個拘留營。
- 國際社會的呼籲和對外國投資的質疑:最近幾個月以來,國際社會關注新疆鎮壓的呼聲日益高漲,連巴基斯坦這樣與北京關係密切的穆斯林占主體的國家也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抗議。隨著對問題認識的加深,人們也開始審視在這個地區的一些商業活動。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中參館」(ChinaFile)網站在10月2日發表了一份名單,列舉了在新疆地區做生意的「財富500強」公司。這份圖表顯示若干外國公司——諸如西部數字、思科和戴爾——在該地區的業務似乎直接説明了政府監控行為。美國經濟學教授克里斯多夫·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在Change.org請願網站發表了一份公開信,呼籲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撤出對那些參與新疆大規模拘禁和監控活動的公司的投資。
- 北京通過宣傳和修改法律來回應國際呼聲:面對全球各地的批評,中國政府的回應是正式否認新疆「再教育營」的存在,而官方宣傳則聲稱「反華勢力」正在出於「政治目的」掀起不實指控。路透社在10月1日報導,中國官方宣傳已經開始出現在國外媒體上,其中包括中國駐印尼大使在《雅加達郵報》(Jakarta Post)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還有中國駐英國大使給《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的信件,在信件中他為中國政府在新疆的政策進行辯護。中國駐美大使則告訴「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有關當局在該地區的努力是旨在提高維吾爾人的經濟水準和「防止恐怖主義在該地區的傳播」。同時,在10月9日,新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修改了一部地方法律,很多媒體指出這是試圖將「再教育中心」合法化。不過,在「法律戰」(Lawfare)網站的一篇博文中,研究中國法律的專家唐納德·克拉克指出根據現行的國家法律,修改後的地方法也不能將拘押政策合法化。他還說,最近報告的將新疆地區在押人員轉移到中國其他地方進行拘留的做法同樣是非法的。
最新審查內容:線上宗教內容、外國電視節目、打擊VPN
- 新的法規草案限制網上宗教內容:上個月,國家宗教委發表了《互聯網宗教資訊服務管理辦法》(草案),這個草案將極大地限制網路宗教內容。某些與宗教和靈性有關的議題和術語——比如法輪功和達賴喇嘛的名字——已經受到嚴格審查,但是新辦法將限制更加廣泛的內容,其中包括文本、圖像,以及有關佈道燒香或者甚至婚禮的視頻,除非這些內容是由官方許可的機構發佈。自由之家在2017年發佈的一份有關中國宗教復興、打壓和抵抗的報告指出,信眾廣泛使用網路工具來規避嚴厲的宗教控制。新管理辦法或許是彌補這些漏洞的一種努力。草案在10月9日前公開徵求公眾意見,目前還沒有消息說這個新管理方法將在何時生效。這個管理方法的官方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穩定」,同時限制宗教欺詐、邪教和極端主義。它的出臺恰逢對宗教信眾——尤其是針對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迫害逐步升級之際。草案公佈之後不久,梵蒂岡和北京便宣布了人們期待已久、極具爭議的一項有關主教任命的協議。官方小報《環球時報》在對新規草案的報導中,引用了若干官員的話認為需要加強監管,而「天主教亞洲通訊社」(Union of Catholic Asian News)則強調這個新規可能對宗教自由和基督教的傳播造成的危害。
- 擬議中的外國電視監管規定:另外一項在10月19日前徵集公眾意見的法規草案旨在進一步限制外國電視節目和外國人參與中國電視製作。這個《境外視聽節目引進、傳播管理規定》(草案)上個月由國家廣電總局頒佈,將規定外國電視內容不得超過中國電視臺和網路視頻平臺每日播出內容的30%。這個規定還禁止在黃金時段(晚7點至晚10點)播出外國節目,並且對在國內節目製作中出現的外國人或發揮領導作用的外國人數量設置了配額。這一規定的出臺正值有關當局採取更廣泛的措施限制在文化、娛樂和教育領域的外國影響力。
- 打擊VPN,違者坐牢服刑:本月初,上海一名姓戴的工程師因違法銷售VPN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去年12月,廣西一名男子因提供VPN服務被判有期徒刑五年半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去年年初,中國政府開始打擊VPN,網民長期以來一直利用VPN「翻牆」和在全球網路搜索未經審查的內容。國家工信部聲稱它的目標並非完全禁止使用VPN而是要更加嚴格地對市場進行監管,表面上似乎是為了支援政府許可的相關服務。
香港:驅逐《金融時報》編輯,破壞新聞自由
香港業已惡化的媒體自由環境在10月初再觸新低——有關當局拒絕了《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維克托·馬萊(Victor Mallet)的簽證續簽申請。馬萊在擔任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代理主席期間,於8月14日舉辦了一個活動,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在活動上發表了演講。香港移民局隨後決定拒絕他的續簽申請。儘管當局沒有對他們拒絕續簽馬萊簽證的決定給出解釋,觀察人士還是認為這個決定與外國記者俱樂部事件有關。香港民族黨號召香港從中國獨立,這一點是中共無法容忍的。香港當局於9月23日取締了這個團體,英國《衛報》稱這是「前所未有的舉動」。
外國記者俱樂部10月5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對拒絕續簽馬萊簽證的決定「深表關切」,稱這一決定「非同尋常」並要求當局取消這一決定。《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說,這一事件絕非是對外國記者俱樂部事件的下意識反應,相反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運動的一部分,旨在「馴服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異議分子」,將來還可能是通過在《香港基本法》的基礎上制定更加嚴厲的國家安全立法來加強政府打擊政治言論的能力。人權觀察香港觀察員阿蓮(Maya Wang of Human Rights Watch)表示拒絕續簽的決定代表了中國大陸使用的手段擴展到了這個自治的城市。她說這「有點像北京式的對批評者的迫害……表明香港人權正在加速螺旋式下降」。
「中國媒體專案」在有關中國媒體如何對此案進行報導的一篇分析中發現,當局基本上試圖儘量將對此案的報導量壓至最低,並且反駁此案代表香港正加速「大陸化」的觀點。民族主義的官方小報《環球時報》是少數幾個對各種呼聲做出回應的官方媒體之一,它認為對馬萊實際上的驅逐是對「遠遠超出言論自由範圍的政治挑釁」的合理反應。該報還駁斥了對新聞自由的擔憂,稱其為「某些西方勢力和香港極端分子的一種鬥爭方式」。
中國之外:在非洲的影響力、在美國校園裡、央視記者擾亂會場、維吾爾人在馬來西亞獲釋、主機板中的間諜晶片
- 中國在非洲令人生疑的影響力:10月9日,《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報導,最近發生的許多事件顯示中國政府試圖利用它對非洲的經濟援助來打壓批評聲音或是提升它在非洲大陸的形象。南非斯泰倫布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中國研究所主任羅斯·安東尼(Ross Anthony)因他的授課內容被拒絕入境中國。他被告知如果他的授課內容聚焦中國的積極成就,就不會有這些麻煩。另外,每年有大約1000名非洲記者被帶去中國接受「培訓」課程,而北京也正在為它在非洲的媒體機構投資千萬上億美元。一名中國外交官在北京的中非峰會上試圖影響納米比亞總統的講話內容,幸而未能成功。9月29日,尚比亞——這個國家依賴中國數十億美元的貸款——官員遞解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肯亞法學教授,他原本計畫就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進行一次演講。
- 有關學術領域影響力的最新研究:9月23日,密蘇裡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政治學家們發表了一份分析報告,依據是對超過500名中國學者和其他研究者的調查和採訪資料。該報告發現,有9%的學者在過去10年曾經被當局「請去喝茶」,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檔案研究者被拒絕獲取檔案資料。該報告說,有68%的受訪者認為自我審查是中國學術研究領域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儘管有這樣那樣的風險,學者們最為擔心的未必是他們自己的職業生涯,而是給他們的中國連絡人可能帶來的危險。9月6日,威爾遜中心一份有關中國在美國高校影響力的研究報告發現,中國外交人員一直通過施加政治壓力、提供種種誘惑、搜集可能的情報、進行恫嚇以及施加不正當影響力等等手段,在侵蝕美國大學的學術自由——包括針對教職員工、學生和行政管理人員。
- 央視記者在英國有關香港問題的研討會上怒斥與會者:9月30日,央視旗下「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常駐倫敦記者孔琳琳因為在英國保守黨會議上製造騷亂而被短暫拘捕。孔琳琳突然打斷演講人之一本尼迪克特·羅傑斯的講話,他當時正在討論香港的人權狀況。由於她持續打斷演講者,義工和安保人員走近她,試圖阻止她擾亂會議。據報導,她隨後掌摑了義工Enoch Lieu, 然後安保人員控制了她並將她帶出會場。「中國環球電視網」為她的行為進行辯護,而分析人士詹姆斯·帕爾默(James Palmer)則表示她的爆發或許是為了讓她的老闆對她的民族主義狂熱留下印象。
- 馬來西亞拒絕遣返維吾爾人:10月11日,馬來西亞當局不顧中國官方的遣返要求,釋放了一批維吾爾穆斯林。這些維吾爾人去年從泰國的一所監獄逃離並試圖前往土耳其,馬來西亞政府曾基於人道主義考量允許他們這樣做。路透社報導說,北京對馬來西亞政府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遣返這些人。要求被回絕可能讓雙邊的緊張關係雪上加霜。在此之前,新當選的首相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取消了價值20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承建的基礎建設和其他項目。馬來西亞律師協會在這起案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它解釋了依照馬來西亞自己的法律為何遣返是有問題的(參閱《中國媒體快報》第126期)。
- 彭博社指稱中國通過電腦主機板晶片從事間諜工作:如果最終證明屬實,這將是被曝光的一次重大電腦安全問題。10月4日,彭博社報導說,中國當局早已成功滲透全球主機板和其他電腦元件的全球供應鏈,秘密地在其中安裝晶片使得駭客可以進入整個電腦網路。容易受到攻擊的公司和機構包括美國中央情報局、蘋果公司、亞馬遜和很多其他公司機構。不過,被質疑的公司斷然否認了報導內容,有些專家也對報導持懷疑態度。10月9日彭博社發表了一篇跟進文章,據專家說,該文似乎是揭示了另外一起類似——不完全相同或範圍廣泛——由中國人實施的電腦硬體植入案例,不過早先的那篇報導依然沒有得到確認。中國一直以來就有利用電腦硬體對美國目標發動攻擊的歷史,一位情報合同商甚至表示「我們不清楚我們自己的系統遭受的攻擊是什麼水準。」
重點反制:#MeToo運動
一年前,好萊塢製片人哈威·溫斯坦的性醜聞曝光,#MeToo在國際上掀起軒然大波;一年後,儘管有政府的新聞審查,這個運動在中國還是得以倖存。一些女性在新浪微博或騰訊微信平臺上分享的有關性騷擾或性侵犯的新故事通常都會在網上瘋傳,有時哪怕最初的帖子遭到刪除,那些被指控的男士最終也會受到負面影響。夏季以來出現的案例包括一名前央視實習生在7月份記述遭到一名著名主持人強吻,還有在同一個月流傳的一篇文章,指控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迫使尼姑與其發生性關係,以及本月一位女性維權律師的一篇4000字長文描述了在廣州遭到一名員警的毆打並被脫衣搜身的情況。
中國#MeToo運動要面對針對性新聞審查(比如,對#MeToo主題標籤和像「女權之聲」這樣相關的社交媒體帳號)、官方對任何民間網路動員的緊張神經,以及相比前幾年整體網路維權空間的萎縮,儘管如此有關的公眾討論還是不斷爆發。一個充滿激情和精通網路技術的年輕人組成多元化網路説明了這些內容的傳播,他們使用一些同音字來規避審查,比如用「米兔」表情來代替#MeToo。持續不斷的網路聲勢反過來也導致了現實世界的變化。8月份,那位受到指控寺院主持辭職。7月,江蘇省頒佈了中國迄今最為積極和詳細的反性騷擾法,該法條款中包括了要求各公司進行有關培訓並建立投訴機制。此外,國家《民法通則》的修改草案中還增加了一節有關性騷擾的內容,預計將於2020年獲得通過。
未來看點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浙江烏鎮將於11月7日至9日主辦下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會議由中國國家網信辦和浙江省政府舉辦,這個一年一度的會議是中共打造有關互聯網的全球對話並使其數位威權主義合法化的努力的一部分。往屆會議都曾有像蘋果公司這樣全球高科技公司著名高管的演講,而這些演講最後往往飽受批評。關注今年與會的國際科技公司高管,包括最近剛剛單獨訪問過中國的蘋果總裁蒂姆·庫克(Tim Cook),這次訪問中他會見了高中學生、科技企業家和中共官員。
谷歌「蜻蜓」項目:關注谷歌公司面對公司內部以及美國官員和人權組織的關切,為中國市場打造一款審查版搜索應用程式的項目是否會繼續推進。如果這款產品被引進中國,關注有關其審查程度的研究,關注有關部門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獲取使用者的搜索查詢記錄,以及儘管該公司努力取悅中國政府,關注武斷的監管決策如何影響它的市場成長。
調查中國政府對美國居民的騷擾:10月10日,正當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出版年度報告之際,委員會聯合主席——佛羅里達共和黨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新澤西民主黨眾議員克裡斯·史密斯(Chris Smith)——致信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夫·雷(Christopher Wray),提請他關注中國政府對生活在美國的漢人、維吾爾人和藏人的脅迫威嚇。信件要求FBI提供更多資訊,包括這種情況的規模、最新趨勢,以及FBI採取了何種手段來反擊中國官員和情報機構的作為。關注雷的答覆以及雙方交流的所有新進展。
行動起來!
- 訂閱《中國媒體快報》:每月直送電子郵箱,獲取《中國媒體快報》最新資訊,最深入分析。免費發送!點擊這裡或發送郵件至cmb@freedomhouse.org。
- 分享《中國媒體快報》:幫助朋友和同事更好的理解中國不斷變化的媒體和言論審查狀況。
- 獲取未經審查的消息內容:請點擊這裡或這裡,找到比較流行翻牆工具的綜合測評以及如何通過GreatFire.org獲取翻牆工具。
- 支持良心犯:瞭解如何採取行動幫助新聞記者和言論自由維權人士,包括在往期《中國媒體快報》中特別提到的良心犯。點擊這裡
- 訪問《中國媒體快報》資源中心:透過自由之家網站的新資源中心,了解決策者、媒體、教育界人士和捐助人可以如何幫助推進中國和其他地方的言論自由。